關(guān)鍵詞 |
80CM高喜樹小苗,福建喜樹小苗,5公分喜樹小苗,喜樹小苗多少錢 |
面向地區(qū) |
全國 |
育苗采集
育苗用種需采集。喜樹采種宜選在上年11月下旬進行,在15年~20年的成熟母樹上采種,采種時間可根據(jù)果實的顏色來判斷種子是否成熟,熟時瘦果由青綠變?yōu)榈S褐色,即為種子充分成熟的特征。[2]
種子處理
播前種子需經(jīng)催芽處理。其步驟是:先用0.5%高錳酸鉀液消毒1小時~2小時,然后漂洗干凈,用40℃左右溫水浸泡12小時,然后將種子取出與1/3的鮮河沙混合均勻;如有80%的種子張口露芽時即可播種,一般每畝苗床播種量4公斤~5公斤,播后蓋土0.5厘米~2厘米,用稻草、麥秸等進行覆蓋。
大概在20天~30天后,即可出苗。待幼苗大部分出土時,選陰天或傍晚分批揭去覆蓋物,當小苗長出2片葉時澆一次透水,并視情況及時間苗、補苗,保持株行距10厘米~15厘米。小苗長出4片葉子時可進行葉面噴肥,選用0.3%尿素液或0.3%的氮、磷、鉀復合肥液噴1次~3次,進入9月中旬停止施肥,加強苗木管理,待苗木充分木質(zhì)化后即可出圃造林。起苗前進行苗木調(diào)整、分級統(tǒng)計,起苗時注意不傷頂芽,不撕裂根系,去劣留好,分級包裝待用。
喜樹(學名:Camptothecaacuminata Decne.),別名旱蓮、旱蓮木、水栗、水桐樹、天梓樹、旱蓮子、千丈樹、野芭蕉、水漠子等等,屬于藍果樹科(珙桐科)、喜樹屬落葉高大喬木,為我國特有的單屬單種植物。
喜樹面臨瀕危,然而喜樹在栽培繁殖上技術(shù)比較成熟,作為陽性樹種,除了稍微不耐寒外,適應性廣泛,萌蘗力強,較耐水濕,在酸性、中性、微堿性土壤均能生長,尤其是在石灰?guī)r風化土及沖積土生長良好,因而現(xiàn)在市場上多有喜樹樹苗在銷售,不少地方引進作為園林景觀和道旁樹廣為栽培。
————— 認證資質(zhì) —————